
近日,江蘇資深媒體人金偉忻所著《江蘇記憶》(譯林出版社出版)一書被英國新經典出版社翻譯出版。
金偉忻1958年出生于江蘇鹽城,曾任中國江蘇網總編輯、新華日報社副總編輯,現任江蘇省報紙副刊編輯協會會長、江蘇省文化記者協會理事長。此次翻譯出版《江蘇記憶》的英國新經典出版社,是一家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主旨,面向全球市場出版中國特色文化主題圖書的出版社,《泰晤士報》贊譽它“讓英國人了解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一部輯錄了新聞人20余年來行與思的新聞報道選集,何以擔得起“江蘇記憶”?翻開書卷,鮮活的江蘇歷史撲面而來:連云港“雷鋒車”數十年來無償服務旅客,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砥礪價值操守;從“解放思想”看“昆山之路”發展動力,從長達20年的發展奇跡看“張家港精神”,從蘇通大橋建成看江蘇現代交通路網的輝煌節點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緊密步伐……如金偉忻所言,這些報道當年只是一個“孤立”的任務與場景,如今“聚合”起來發現,這些新聞“碎片”客觀上拼接起江蘇改革開放以來的前行軌跡,從中人們(包括西方讀者)得以聆聽那個時代中國人開拓進取的足音,感受到特定時空里中國社會整體的認知流變。
譬如,書中收錄的一篇由金偉忻撰寫的紀錄片臺本《宿遷,歷史性的跨越》,以宿遷為發展樣本,剖析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穩步走在全國前列的原因。一次次黃河奪淮、自然災害曾使宿遷喪失發展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給予宿遷特別的政策空間,允許其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和實踐,探索加快發展的新路子?!捌追呛闈珊h飄的衣袂,網網魚蝦是駱馬湖年輕的心跳”“路在林中,橋在林中,村莊在林中,田地在林中”描摹出今日的宿遷景象,令讀者心馳神往。發展大潮里,一些凡人的剪影被定格:鹽城灘涂珍禽保護區里與600多只丹頂鶴一同“跨年”的年輕人,以“摳”聞名、卻讓企業成功脫困的揚州燈泡廠廠長,全身癱瘓依然為社會公平正義建言獻策的勵志青年……作者筆下,人民群眾與時代大潮共同奔涌,構成了最美的“江蘇記憶”。
本報記者 馮圓芳